可见,公民不服从及其理论在我国并没有其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但仔细分析起来,却并非如此。我把这一情形称为公民不服从的西方性。
二、公民不服从的宪政意义 公民不服从,也称市民不服从或者非暴力反抗,指的是一种公开的、非暴力的、既是按照良心的又是政治性的对抗法律的行为,其目的通常是为了使政府的法律或政策发生一种改变。罗尔斯反复强调,公民不服从(即非暴力反抗)的宪法理论依赖于一种正义观。通过在忠于法律的范围内反对不正义,它被用来禁止对正义的偏离,并在偏离出现时纠正它们。当然,民族边界的划分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是历史、殖民和战争等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究竟哪些族群组成一个民族,通常而言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被选择的结果,这就使得民族与族群之间存在着潜在的或现实的紧张,成为当今世界族群政治与族群冲突的根源。公民不服从及其理论的西方性,并不仅仅意味着它来自于西方,而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它的存在依赖于这种西方性,即西方性构成了公民不服从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这个国家体系中,我们引以为豪的特征,乃是悠久的历史。因此,中国民族国家建设自始就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应对外敌的入侵,维持清朝治理下的作为整体的多元族群的独立性,也就是后来发展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独立性。一是由于修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改革宪法文件的努力都需要数年持续的工作,并且没有最终成功的希望。
通过阐述自由与安全的关系,罗斯福把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联系起来,同时使他的理念具有了国际关注和国际影响。经济繁荣造成了财富的集中,1922年,美国1%的家庭拥有国民财富的31.6%,但到了1929年,这些家庭所占国民财富份额就上升到36.3%。罗斯福重视安全,同样重视自由。乍看起来,自由与安全之间存在着矛盾。
有人进行过统计,到1933年10月,在大萧条的背景下,法西斯运动遍及世界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正如《纽约时报》记者卡贝尔•菲利普斯所说,晚上敲你家门的流浪汉有可能是爽快地给你批过贷款的人,在你读的报纸上写过社论的人,或曾经是房地产龙头企业的副总裁。
美国是一个实行司法审查的国家,宪法的条文可以适用于司法,法院可以审查法案的合宪性。它还阐明了美国政府在1933-1944年间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那么问题又接踵而来:第二权利法案的某些内容本身就是司法上不可实施的,当把第二权利法案纳入宪法,如何与司法审查体制相融洽?一些新兴民主国家的做法或许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前两项仍然属于传统的权利法案的内容,属于政治权利的范畴。
内忧外患都涉及安全问题,免于匮乏的自由需要消除内忧,免于恐惧的自由需要消除外患。当然这不是说权利来源于政府,而是说权利的实现依赖于政府。罗斯福的第二权利法案捕捉到了权利概念在二十世纪的转变。罗斯福新政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
要抵御外来入侵和建设国防,需要让士兵免除后顾之忧,为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提供体面的生活标准。罗斯福及其新政理念帮助美国走出了大萧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制止了美国社会动荡和滑向法西斯主义的可能。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霸主,就是在1920年代实现的。简言之,就是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虽然经济繁荣,但是财富集中和两极分化造成了内需不足,因此经济增长不能持续。
由于得了感冒,罗斯福没有按照惯例亲自出现在国会山。在当时以传统自由主义理念为主流的美国,罗斯福强调政府干预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罗斯福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阵营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对塑造战后世界秩序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影响力在雅尔塔会议及联合国的成立中尤其明显。它是《世界人权宣言》的重要部分。当时的美国面临着内忧(经济大萧条)外患(世界大战)。1941年,在美国国会做国情咨文演讲时,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观念。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公平正义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阶段,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自私属性开始制约改革的深化及社会的发展。罗斯福在金融和整个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的时候,出台了一系列紧急措施稳定金融,重振经济。
通过《世界人权宣言》,第二权利法案影响了世界上的数十部宪法。同时因为法院不具有分配资源和管理项目的知识与能力,执行第二权利法案是把法院置于其并不擅长的管理地位,这会损伤司法地位。
进入专题: 罗斯福 第二权利法案 。安全往往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维稳体制,那些致力于免于恐惧的自由的措施极可能造成新的恐惧。
四、影响与启示 罗斯福是一位实用主义者,他从不追求理论上或哲学上的成就。在危机之时,美国出现了激进主义,有人主张通过国家强力实现平均分配,有人甚至倾向于纳粹式的极权主义。他的第二权利法案试图提供安全,并且把这种安全视作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条件。而罗斯福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知道政府该干涉什么。
罗斯福的第二权利法案可以说与美国南北战争后重建一样,是对美国的一次战时和战后重建,它把美国人民重新凝聚在了一起。没有经济安全和独立,就没有真正的个人自由。
不要以为美国的大萧条只是社会底层的贫穷化,中产阶级的衰落也很严重。这被人称为凯恩斯主义,实际上罗斯福并未读过凯恩斯的书,也不打算让这位外国经济学家插手美国事务。
而后两项则为后来第二权利法案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安全直面于公平问题的解决,而公平导向于正义和人类真正的自由。
相反,《社会保障法案》和《国家劳动关系法案》(二者现在都是宪法性承诺)的通过颁布,都无需宪法本身的变革。显然,罗斯福认为,第二权利法案应该被批准和实施,而无需正式的宪法修正案,因而正式的宪法修正案将是浪费时间。坚定的自由市场信奉者、诺贝尔奖得主F.A.哈耶克也主张,除了国家,没有任何一种体制可以理性地提供防卫,有效的竞争体制需要明智设计和不断调整的法律框架。中国今天面临的某些问题与罗斯福面临的问题具有相似性。
四大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数以百万的美国人当晚坐在收音机前收听了罗斯福的演讲。
如果没有政府对权利的保证,人们就会面临一个制度化的黑市。第二权利法案的基本主题直至今天依然回荡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
在麦迪逊看来,完善的政治进程,既会受到极端富有的威胁,也会受到极度贫困的威胁。1922-1929年的美国被称为柯立芝繁荣,平均年GNP增长率高达55%。
再次,相对人抵抗权的行使易造成政治上无政府主义、社会动荡而损害公共利益和法律秩序安定的原因正是由于抵抗权缺乏法律规制和保障,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标准,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相对人抵抗权的存在和行使。 [阅读]
法国行政法学者莫里斯·奥里乌认为,行政部门组织众多的公共事业,而由于习惯,公共事业成了居民的一种日常需要,成为公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产生了关于服务的必要的连续性的想法、公共事业的停顿或中止是一种 [阅读]
2004年修改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和土地征用制度等。 [阅读]
[9] 我国台湾地区行政法采用的行政处分概念,与大陆的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概念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鉴于本文主旨的问题,不对此进行深究。 [阅读]
[93] 参见柳砚涛,同上注所引文。 [阅读]
此类不确定性并非是——必须要应对长期不一致的法律发展负担的——调整内容的特殊性。 [阅读]
更为重要的是,当建立一个高效而又谦卑的现代法治政府已成为社会共识,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则应是建立健全我国公法金钱债权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最好价值诠释。 [阅读]
宪法所保障的财产权的对象不仅包括法律主体对于土地的所有,而且也包括在各种情形下特定范围内的财产使用[[221]]以及土地的利用与收益[[222]]。 [阅读]